工业机器人:制造业升级的三叉戟神器

 机器人资讯     |      2020-03-26
  在古希腊传说中,三叉戟是海神的神兵利器,它有着毁天灭地的巨大神奇力量,同时还可以劈山开道、击岩碎石引出清泉浇灌大地,帮助渔民丰收。
  对制造业而言,工业机器人就是三叉戟,具备着降低成本、大幅提升效率,引领传统制造业走向智能制造。
  工业机器人,通常是指面向制造业的多关节机械手臂,或其他拥有多自由度的机械装置,主要用于代替人工仍亊柔性生产环节。它融汇了机械制造、电子电气、材料科学、计算机编程等学科的尖端技术,是智能制造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产品。
  一、发展工业机器人的现实需求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机器人的人均密度已接近全球平均水平(74台/万人),但仍远低于欧洲、美洲等发达经济体。
  中国正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在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的背景下,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转型的必由之路,核心技术领域的不断突破加速驱动制造业升级进程。
  (一)人口红利消失用工成本陡增
  从具体数据来看,我国老龄化人口结构占比不断升高,我国2002年以来15-64岁劳动人口比例从2010年最高74.5%降至2017年71.8%,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从2010年的11.90%上升到2017年的15.86%,大约每6个就有1位老年人,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018年我国15-59岁劳动人口数量已跌破9亿人,为8.97亿人,比2011年的9.41亿人减少了4343万人,降幅达4.62%。
  2010年以来,东部沿海城市不同程度出现“用工荒”,即企业找不到工人。“用工荒”的深层原因是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1986后出现了快速下滑,“90后”出生率从20‰下降到12‰,导致2010年以来适龄劳动(和婚育)人口明显下滑,进入2000年以后,人口出生率基本保持在12‰的较低水平,而自然增长率则贴近5‰的低水平。
  生活条件的改善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制造业生产线,尤其是重复单一的劳动。
  作为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人,“90后”甚至“00后”更加追求个性自由,自我价值实现,对于重复性的单调劳动十分反感,加之家庭条件许可,不再像“70后”、“80后”那样为了生存无从选择,所以招聘工人的难度大幅提高,用工稳定性大幅降低,很多制造业在“用工荒”的倒逼下,选择以机器代替人工。
  与人口红利消失相伴而来的则是人工成本的上涨。我国制造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从2000年8750元上升至2017年64452元,工资水平上涨了6.4倍。
  因此,减少工人数量、提升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成为制造业企业普遍诉求和共识。
  (二)企业的成本考量
  机器人设备价格的下降包括两层内容:
  其一,技术进步和生产工艺的完善以及批量化的生产,使得机器人设备的价格出现下降。比如,一台平台的焊接机器人在2010年的价格在15万左右,而到2015年性能更优的焊接机器人的价格却下降到10万元左右。
  其二,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相对不断上涨的人工成本,焊接机器人在2000年30万的价格,到了2017年同样的30万价格已经显得“不贵了”。
  因此,价格的相对下降也进一步激发企业(资本家)以机器代替人工的需求。
  2010年,焊接机器人的部署成本是15万元,两名工人一年的成本合计是6万元,也就是说,部署一台焊接机器人相当于2名工人2年半的成本,这个时候企业(资本家)部署机器人的意愿是不强的。
  而2015年,一台性能相仿的焊接机器人的部署成本已经下降到10万元,而两名工人一年的成本却涨到了13万元左右,这时候部署一台焊接机器人的成本仅相当于两名工人9个月的工资支出。
  从五年前的两年半才收回成本,变成了9个月就收回成本,收回成本的时间大大缩短,使得企业部署机器人的意愿大大增强。
  此外,机器人还具备精度高、质量稳定强、任劳任怨、不迟到早退、不请假不缺勤、不跟老板要求涨薪、没有五险一金……等等诸多优点。
  当然,这个时间H是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综合考量确定的。
  随着人工成本的攀升、人口红利的消失,适龄工人的减少(90后、00后普遍不喜欢重复的制造业工作),叠加技术进步和核心零部件国产替代的加快使得机器人设备成本价格的下降,企业对产品精度及稳定性的要求日趋严格,工业机器人正成为企业技术升级改善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首选。
  二、我国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
  工业机器人主要的应用是制造业,早在2010年,我国制造业总产值在世界制造业总产值占比19.8%,超过美国的19.4%成为全球最大制造业经济体。2015年我国制造业产业已达2.01万亿美元。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主要发达经济体相比,差距则更大。差距就是市场空间,巨大的市场空间有望催化工业机器人行业加速发展。